電泳技術,作為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分析方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泳主要可分為自由界面電泳和區(qū)帶電泳兩大類別。自由界面電泳,如等電聚焦電泳、等速電泳等,雖曾廣泛使用,但目前已較少見。相比之下,區(qū)帶電泳則更為常用,它依賴于各種類型的支持物,如濾紙、醋酸纖維薄膜等,其中瓊脂糖凝膠電泳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中尤為受歡迎。
電泳的本質在于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遷移。由于不同物質所帶電荷及分子量各異,它們在電場中的移動速度亦會有所不同。正是基于這一特性,電泳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物質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混合物的組份分析和單個組份的提取制備。這一技術不僅在臨床檢驗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也為實驗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01、1.電泳技術簡介
1.1 ▍ 電泳的操作流程
在進行電泳前,務必使用導線將電泳槽的兩個電極與電泳儀的直流輸出端進行正確聯(lián)接,并確保極性無誤。
開啟電泳儀電源前,應將電源開關調至關的位置,并將電壓旋鈕轉至小。根據(jù)實際工作需求,選擇合適的穩(wěn)壓穩(wěn)流方式及電壓電流范圍。
一切準備就緒后,方可接通電源。隨后,緩緩旋轉電壓調節(jié)鈕,逐漸增加電壓至所需水平,并設定電泳的終止時間。至此,電泳過程即正式啟動。
電泳結束后,務必將各旋鈕、開關調回零位或關閉狀態(tài),同時拔出電泳插頭,以確保設備。
02、電泳操作注意事項
在操作過程中,需保持謹慎,確保各項步驟的準確性,以保證電泳結果的可靠性。同時,也要注意設備的使用,遵循操作規(guī)程,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導致的設備損壞或人員傷害。
當總電流在儀器額定電流范圍內時,允許進行多槽關聯(lián)操作,但必須確保不超過電流限制,以防止對儀器壽命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在電泳儀通電工作期間,應避免人體與電極、電泳物或其他可能帶電的部分直接接觸。若需在電泳槽內取放物品,務必先切斷電源,以確保。此外,儀器應良好接地,以防止漏電事故的發(fā)生。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需要檢查儀器的電泳輸入時,可以在穩(wěn)壓狀態(tài)下空載啟動,但在穩(wěn)流狀態(tài)下必須先接好負載再開機,以防止電壓表指針劇烈跳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儀器損壞。
儀器通電后,請勿臨時增加或拔除輸出導線插頭,以防止短路事故的發(fā)生。盡管儀器內部設有保險絲,但短路仍可能造成儀器損壞。
若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異?,F(xiàn)象,例如噪音增大、放電或異常氣味,應立即切斷電源并檢修,以確保。
由于不同介質支持物的電阻值有所差異,因此在電泳過程中,通過的電流量、泳動速度以及到達終點所需的時間都會有所不同。因此,不建議在同一電泳儀上同時進行不同介質支持物的電泳。
03、常見問題與解答
電泳儀輸出未達到設定值時的處理方法:
電泳儀的輸出遵循歐姆定律,即電壓U等于電流I與電泳槽電阻R的乘積。在電阻R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若U、I或功率P(P=I×U)中的任何一個參數(shù)保持恒定,其他參數(shù)也將隨之恒定;而當任何一個參數(shù)發(fā)生變化時,其他參數(shù)也會成正比地變化。
若電泳儀的輸出電壓U無法達到預設值,應首先觀察I或P是否已恒定,或是否已達到電泳儀的I或P限制(JY電泳儀具有明確的指示燈提示)。若未達到極限值,可嘗試增加已恒定的I或P設置(如有必要可至極限值),以提高電壓輸出。
若電流I無法達到預設值,則可調整電壓U或功率P。若功率P無法達到預設值,同樣可調整電壓U或電流I。
電腦控制電泳儀過壓報警的可能原因包括空載使用、電泳槽未加緩沖液或鉑金絲斷裂。過流保護則可能由于電泳槽短路、緩沖液選擇錯誤或輸出接口液體濺入等原因觸發(fā)。此外,漏電保護可能由于儀器內部液體濺入、灰塵落入或保險管損壞等原因啟動。若儀器無輸出,需檢查保險管是否完好、輸出座與主板連接是否脫落以及瓷罐變壓器插頭是否脫落或用萬用表檢查每組兩端是否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