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一字葬即平面拉開,中間為家族之長即老大,左右分單雙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晚輩則排在第二行,次第如行;人字葬是一種金字塔形排列,排正中為族長,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輩亦是排在下一層,以輩份下推。
墳地設(shè)有四至,有一門。門的設(shè)置須由陰陽生擇定,兩側(cè)列有石柱。墳地中一般多植松柏等長青樹木,富有之家多在當(dāng)?shù)毓蛡蚴貕炄恕?
由于土葬在20世紀(jì)50年代后逐漸廢除,因此,舊天津一些繁縟的喪葬禮俗也逐漸趨于簡化。
喪禮
人死,稱“逝世”、“謝世”,俗稱“倒頭”、“過去了”等等。人將死或死后,家人要辦的件事就是到東門外的天后宮去請茶師傅。茶師傅是專門幫助人們料理紅白喜事的人,也稱“茶房”。舊時的天后宮內(nèi)有一殿,專做茶房的辦公室。內(nèi)有幾個負(fù)責(zé)人,各自帶有幾個徒弟。這些人專司并包攬了市內(nèi)城市居民的紅白事,按城區(qū)劃分若干片,分別負(fù)責(zé)各片的紅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屬來送信兒,就會根據(jù)地域分工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鋪、賃貨鋪、扎彩作乃至酒席處等相關(guān)行業(yè)為死者準(zhǔn)備治喪用具,并進入死者家?guī)椭侠韱适?,直至下葬為止?/p>
入殮時,講究“長子抱頭、長媳抱腳、次子、女兒抱腰”。當(dāng)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陰陽先生要用一條在寺廟里開過光的綢帶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還要給死者口中放一顆珍珠,貧民百姓則多放一紅紙包著的一小撮茶葉,認(rèn)為這樣死尸不易腐爛。死者的雙手也不能空著,富者左金右銀;貧者一般左燒餅右棍(筷子)或左燒餅右田雞。因說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轉(zhuǎn)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遙遠(yuǎn),又有惡狗林、鬼門關(guān)攔路,一旦遇有危難,便可用手中物品幫助脫險。此外,棺內(nèi)還可放適量的隨葬品。男子有煙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手槍、戰(zhàn)刀等;女子多用化妝品、首飾、衣飾,甚者懷抱金如意。入殮時,還要用“包”將死者棺中空隙墊嚴(yán)實。包,多為毛頭紙、草紙,內(nèi)包燈草(貧者內(nèi)包鋸末,富者則使用紅、藍(lán)綢子作包)。未婚男子故去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紅色包。入殮時,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得掉入棺內(nèi),否則被認(rèn)為對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黃泉。蓋棺前,子女們可將蓋在死者身上的白綢布前的約1尺布撕下保存,據(jù)說可以為兒孫們增壽。入殮的儀式是由陰陽生主持,此時的各種執(zhí)事、一切人等都要聽陰陽生的,不能各行其是。蓋棺時要先蓋“子蓋”,即層蓋,實際是一層薄板,里面糊有紅布,外面無須油漆,上蓋五彩綢以圖吉利,然后再蓋大蓋。大蓋與棺材之間用材頭釘銷上,上飄五彩綢。材頭釘是木質(zhì)的銷子,因棺材不能見鐵釘子,故采用木銷。材頭釘一般在起靈前都是虛著塞上,目的是等奔喪未到的親屬來時能與死者見面。蓋棺后,入殮的儀式就基本結(jié)束,直至出殯起靈前,棺前須立3張供桌,上鋪鑲青緞狗牙邊的白緞臺布。兩邊供桌分別擺1對花瓶、1對景泰藍(lán)銅器、1對白銀蠟扦兒,上插著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蠟,蠟身刻一幅紅字對聯(lián):“乘鶴西去,駕返瑤池。”中間供桌供死者畫像,擺香爐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具,按時焚燒紙錢。?
下葬后,要在墳前將紙錢、扎彩一并焚燒,每人都咬一口隨身帶來的小饅頭,再吐到墳地里,差不多一個時辰后,就可離開墳地回家了。這時須將所穿孝服撕開一個口子,意為“活口”,以取吉利。進家門時要邁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塊冰糖,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氣、鬼魂帶回到家中。進家門后,大家還要爭相搶吃小饅頭和在墳前供過的供品,認(rèn)為吃供果可長壽。孝男孝女們將白孝服脫下,換上灰色的。晚間要請僧、道誦經(jīng)、燒紙并在靈位前上香添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