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喪葬禮俗植根于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rèn)為人死后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并且保佑家人興旺發(fā)達(dá),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講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甚至傾家蕩產(chǎn)。同時,喪葬禮俗儀規(guī)繁縟,貧富差異十分明顯,成為富商大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其傳承軌跡,實(shí)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經(jīng)濟(jì)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在傳承過程中,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fù)歸繁縟的發(fā)展過程,并根據(jù)自身需要,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guī)。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dāng)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hù)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報喪
死者如為移民,家人在請茶房的同時,要派人攜供品、黃錢等到土地廟或城隍廟“報廟”,為土地爺、城隍爺燒香、送漿水,俗稱“送財(cái)送水”。在人們的意識里,這似乎意謂著給亡故的親人在陰曹上了戶口。土著之家則無此習(xí)俗。
尸體安放停當(dāng),家屬要進(jìn)行兩方面的報喪儀式,一是在宅院門口貼“門報兒”、“銘旌”,懸掛“楮錢紙”,立“幡桿”;二是由孝子執(zhí)“六子”(報喪帖子)到親友家報喪。門報兒相當(dāng)于告示,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白紙黑字,貼于宅院門口。上寫有“恕報不周”或“恕不遍訃”四個大字,右下為“×宅之喪”四個小字。門報書寫極為講究,也有許多“媽媽例兒”。舊時,使用繁體字,喪字本作“▲”,在寫門報時不能寫2個口,后來又對“恕”和“周”兩個字有了限制,即其字中口都以“×”或“△”代替。所有這些禁忌都表示家里走了一“口”人,別再帶走其他人了。
下葬后,要在墳前將紙錢、扎彩一并焚燒,每人都咬一口隨身帶來的小饅頭,再吐到墳地里,差不多一個時辰后,就可離開墳地回家了。這時須將所穿孝服撕開一個口子,意為“活口”,以取吉利。進(jìn)家門時要邁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塊冰糖,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氣、鬼魂帶回到家中。進(jìn)家門后,大家還要爭相搶吃小饅頭和在墳前供過的供品,認(rèn)為吃供果可長壽。孝男孝女們將白孝服脫下,換上灰色的。晚間要請僧、道誦經(jīng)、燒紙并在靈位前上香添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