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地的購置視家族財力而定,有一塊地、二塊地、三塊地之分。一塊地大約3至5畝不等,家族中的祖先和已成家立業(yè)的才能在正位下葬,早夭的兒女均在邊角地掩埋;二塊地10畝8畝不等,包括前地、后地。前地葬祖先,后地葬未結(jié)過婚的、未成年而早夭男女以及侍妾等旁庶人員,一般是前地大、后地??;三塊地的分布與二塊地類似,只是第三塊占的比例極小,稱“起土地”,每年掃墓時添墳之土即來源于此。
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一字葬即平面拉開,中間為家族之長即老大,左右分單雙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晚輩則排在第二行,次第如行;人字葬是一種金字塔形排列,排正中為族長,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輩亦是排在下一層,以輩份下推。
墳地設(shè)有四至,有一門。門的設(shè)置須由陰陽生擇定,兩側(cè)列有石柱。墳地中一般多植松柏等長青樹木,富有之家多在當(dāng)?shù)毓蛡蚴貕炄恕?
由于土葬在20世紀(jì)50年代后逐漸廢除,因此,舊天津一些繁縟的喪葬禮俗也逐漸趨于簡化。
報喪
死者如為移民,家人在請茶房的同時,要派人攜供品、黃錢等到土地廟或城隍廟“報廟”,為土地爺、城隍爺燒香、送漿水,俗稱“送財送水”。在人們的意識里,這似乎意謂著給亡故的親人在陰曹上了戶口。土著之家則無此習(xí)俗。
尸體安放停當(dāng),家屬要進行兩方面的報喪儀式,一是在宅院門口貼“門報兒”、“銘旌”,懸掛“楮錢紙”,立“幡桿”;二是由孝子執(zhí)“六子”(報喪帖子)到親友家報喪。門報兒相當(dāng)于告示,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白紙黑字,貼于宅院門口。上寫有“恕報不周”或“恕不遍訃”四個大字,右下為“×宅之喪”四個小字。門報書寫極為講究,也有許多“媽媽例兒”。舊時,使用繁體字,喪字本作“▲”,在寫門報時不能寫2個口,后來又對“恕”和“周”兩個字有了限制,即其字中口都以“×”或“△”代替。所有這些禁忌都表示家里走了一“口”人,別再帶走其他人了。
圓墳后,喪禮基本結(jié)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時均設(shè)祭。五七時,必須由孝子親手焚燒紙糊的彩人。據(jù)說以此可減輕死者生前罪過。六十日焚燒紙糊的船轎,傳說可使死者的靈魂渡過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誕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墳)和清明節(jié)等,晚輩再到墳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動幾乎都在家中之靈牌兒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