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腐蝕體系的復雜多樣化,導致腐蝕控制手段的多樣化。在工業(yè)中使用多的防腐技術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點:
(1)合理選材:根據(jù)介質與使用條件,選擇合適的材料;
(2)陰極保護:利用電化原理,對構件進行外加陰極極化以減緩腐蝕;
(3)陽極保護:對可鈍化體系采用外加陽極電流使構件表面致鈍以減緩腐蝕;
(4)介質處理:去除促進腐蝕的有害成分,調節(jié)PH值等;
(5)添加緩蝕劑:向介質中添加少量減緩腐蝕的物質;
(6)金屬表面覆蓋層:噴、襯、滲、鍍、涂上一層耐蝕性金屬或非金屬(有機或無機)物質以及將金屬進行磷化、氧化處理,以降低構件腐蝕速度;
(7)防腐設計與改進生產工藝流程。
傳統(tǒng)有機涂料的性能的提升:通過向涂料中添加某些各類的納米粒子形成的納米復合涂料,可以導致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如TiO2、SiO2、ZnO、Fe2O3等納米粒子通過對紫外線的散射作用,可以地提高有機涂料的耐老化性。此外還可用以改善某些各類涂料的流變性、附著力、膜的機械強度、硬度、光潔度、耐光性和耐候性等。納米粒子在這些方面的作用,對于鋼結構防腐涂料與其它用途的涂料來說在本質上并無差別。這方面的工作相對較多,但距離在重防腐中得到有效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鋼結構防腐前期處理:
通常采用機械處理法,主要包括噴丸法和拋丸法。噴丸又分為噴丸和噴砂。用噴丸進行表面處理,打擊力大,清理效果明顯。但噴丸容易使薄板工件變形,且無法徹底清除油污。清理效果的還應是噴砂,適用于工件表面要求較高的清理。拋丸法清理是利用離心力將彈丸加速,拋射至工件進行除銹清理的方法。H型鋼構件焊接完成后進入拋丸除銹封閉空間,可以對鋼構件表面的中銹以下程度的表面進行拋丸除銹,拋丸除銹工藝除具有除銹作用以外,還可以消除H型鋼構件焊接完成以后產生的殘余應力,改善鋼構件施加荷載后的受力狀態(tài)。采用拋丸除銹設備,與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除銹、噴砂除銹相比,具有鋼結構抗腐蝕年限更長、改善構件應力狀態(tài)的特點。但拋丸受場地限制,在工件內表面易產生清理不到的死角,設備結構復雜,葉片等零件磨損快,一次性投入費用高。
鋼結構廣泛應用于橋梁、建筑、船舶、石油化工等領域。然而,由于大氣中的氧氣、水蒸氣以及其他有害物質的侵蝕,鋼結構的表面容易發(fā)生腐蝕生銹,這不僅會影響其美觀度,更會降低其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因此,對鋼結構進行防腐防銹處理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