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以本地優(yōu)質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fā)酵期長,多次發(fā)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yōu)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發(fā)酵七次)、七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長主要指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臺酒基酒酒齡長。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fā)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它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茅臺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制曲生產使用,比其它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茅臺酒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它白酒的4-5倍。茅臺酒一般需要長達三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通過貯存可趨利避害,使酒體更醇香味美,加上茅臺酒高沸點物質豐富,更能體現茅臺酒的價值,這是其它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點。
咸豐四年(1854年),黃、白號農民起義軍和同治初年的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李福獻的起義軍,先后在茅臺與清軍作戰(zhàn),茅臺鎮(zhèn)被夷為廢墟,鎮(zhèn)上酒房全部毀于戰(zhàn)亂,茅臺酒的釀造因此中斷。
同治二年(1863年),遵義團溪鹽商華聯輝(字檉塢),因公務前往茅臺,為滿足祖母要飲茅臺酒的要求,乃找來舊日的酒師,購置了一處廢棄的酒坊,恢復釀制茅臺酒,初茅臺酒只作為家釀自食或饋贈親友,直到10年之后,由于各方需求增大,華聯輝才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將產品正式作為商品出售,定名為回沙茅酒,酒房稱成義(亦名成裕)燒房,當時規(guī)模只有兩個窖坑,年產1.5至2.5噸,由華氏所經營的永隆裕鹽號經銷,在茅臺、貴陽兩地出售。清末華聯輝死后,成義酒房先后由其子華之鴻、其孫華問渠經營,直至1951年由政府接收。
深入貫徹“人才是重要資源,員工是寶貴財富”的人才觀。樹立新時代“五匠”質量觀,厚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尊重工匠的濃厚氛圍,持續(xù)、深入開展師帶徒、勞模、大師隊伍、傳承人譜系等建設工作;深入挖掘為茅臺作出突出貢獻的祖師、宗師、工匠、大師等典型事跡,系統(tǒng)梳理為茅臺發(fā)展作出重要指示及突出貢獻的、省領導、公司老領導、酒行業(yè)專家等,建立好與消費者、茅粉的連接方式,講好茅臺“人”的文化故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具有茅臺特色的多領域、多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進復合型人才快速成長,為茅臺發(fā)展儲備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