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孔
鉗工鉆孔一般以手動進給操作為主,當試鉆達到鉆孔位置精度要求后,即可進行鉆孔。手動進給時,進給力量不應使鉆頭產生彎曲現象,以免孔軸線歪斜。鉆小直徑孔或深孔時,要經常退鉆排屑,以免切屑阻塞而扭斷鉆頭,一般在鉆孔深度打直徑的3倍時,一定要退鉆排屑。此后,每鉆進一些就應退屑,并注意冷卻潤滑,鉆孔的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很小時,還可以選用3%~5%乳化液、7%硫化乳化液等起潤滑作用的冷卻潤滑液.
鉆孔將鉆透時,手動進給用力必須減小,以防進給量突然過大、增大切削抗力,造成鉆頭折斷、或使工件隨著鉆頭轉動造成事故。
鉆底孔
底孔的位置正確或者超差較小,可有效地減少擴孔糾偏底孔的位置的次數,縮短操作加工時間,對提高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步:鉆頭直徑的選擇,鉆頭直徑太小,強度弱,加工過程中易折斷;鉆擴糾偏時,鉆頭彎曲、偏斜,導致向欲糾偏的相反方向加工,加大了原有的孔的位置誤差。鉆頭直徑太大,橫刃長,定心性能差,修銼、鉆擴糾偏孔的位置的次數相對減少。如果底孔孔徑相對圖紙規(guī)定的孔徑較大,有可能對超差的底孔不能消除。故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鉆頭,因為中心鉆既能很好定位又能保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所以在鉆底孔時選用中心鉆為宜。
第二步:對正樣沖眼,中心鉆與樣沖眼的對正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手轉動鉆夾頭,并移動平口鉗或轉動臺鉆的工作臺,使中心鉆與樣沖眼對正。二是比較規(guī)整的工件盡可能處于浮動狀態(tài),依靠鉆削力的拉動使工件位置產生微量的移動,讓鉆頭與樣沖眼自動對中。
第三步:檢測,為了提高孔的位置的檢測精度,應對檢測結果進行必要的修正:一是測量兩孔壁的近點和遠點,取平均值。二是采取鉆孔后插入相應的量棒再進行測量,以減小游標卡尺測量爪非線型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擴孔糾偏
對于孔的位置超差在0.20mm以內的底孔,可采取向糾偏方向推動工件,逐步加大鉆頭直徑進行擴孔方式加以解決。(注意:為了削弱鉆頭自動定心作用,應適當加大鉆頭頂角角度)
修銼糾偏
對于孔的位置超差大于0.20mm的底孔,若仍然采取上述方法,勢必會增加擴孔的次數和不同規(guī)格尺寸的鉆頭占有量,延長糾偏的時間。可采取圓銼修銼技術去除多余的偏移余量后,再配以鉆擴方式加以解決。
步:相關測量計算,先測量出底孔的尺寸誤差、形位誤差,如超差,相對理想位置,通過計算分析出孔的位置誤差值。然后,確定修銼底孔的方向(修銼底孔的方向,為實際孔的位置中心到理想位置中心的連線方向)和修銼孔的形狀(修銼孔的形狀應接近橢圓狀,橢圓的幾何中心與理想位置中心重合,橢圓的短軸為原底孔直徑,消除孔的位置誤差的小底孔直徑,即為橢圓的長軸)。
第二步:選擇銼刀和修銼方法,所選的修銼圓銼直徑略小于原底孔直徑。直徑過大或等于底孔直徑,圓銼插不進底孔內或修銼時銼削困難。過小易修銼成梨狀,使鉆頭不對稱受力,鉆孔時產生新的孔的位置偏移誤差。修銼時可在臺虎鉗上用手工修銼,也可借助于鉆床主軸的旋轉運動,把圓銼夾于鉆夾頭內,上下移動,推動工件進行加工。薄板件從底孔一端修銼即可;當工件較厚時,對于通孔來講,應從底孔兩端進行修銼,以減少銼內圓弧面與孔口端面的不垂直誤差。
第三步:擴孔,所選擴孔鉆頭的直徑應大于工件厚度中間平面的橢圓長軸的尺寸。擴孔應盡量選用短鉆頭,小的頂角、后角,低速切削。#p#分頁標題#e#
第四步:檢測,檢測孔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則重復上述過程,直至符合圖紙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為止。
在鉆孔過程中要按照先基準后一般、先高精度后一般的原則,即優(yōu)先加工或保證基準位置上的孔,或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相對較高的孔。
如何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孔的位置超差現象,是控制鉆孔時孔的質量關鍵,但是由于影響因素較多,所以需要反復的強化訓練,以達到完全控制孔的位置精度的目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精度逐步提高的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