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一般生物防護實驗室(不使用實驗脊椎動物和昆蟲)。
實驗脊椎動物生物防護實驗室。
生理學時期
繼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間,微生物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態(tài)描述和分門別類階段。直到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柯赫為代表的科學家才將微生物的研究從形態(tài)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階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fā)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離、培養(yǎng)、接種和等一系列獨特的微生物技術(shù)。從而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chǔ),同時開辟了醫(yī)學和工業(yè)微生物等分支學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營養(yǎng)物質(zhì)
1,水和無機鹽
2,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來源:周圍環(huán)境中的有機物質(zhì),常用的有糖類、油脂、有機酸及有機酸酯和小分子醇。
作用:碳源對微生物生長代謝的作用主要為提供細胞的碳架,提供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產(chǎn)物的碳架。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來源:周圍環(huán)境中得有機無機含氮物質(zhì)。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質(zhì),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chǎn)物。
4,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初能源來源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或輻射能。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病源微生物
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癥,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shù)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分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huán)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zhì),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zhì)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