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后緣具細鋸齒,起點距吻端大于距脂鰭起點。脂鰭短,基部位于背鰭基后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于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鰭基小于距胸鰭基后端。胸鰭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后緣鋸齒粗壯而少。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起點位于背鰭基稍后的垂直下方,距胸鰭基后端大于距臀鰭起點。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后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上、下葉等長。 [4]
池塘宜深,水質良好
黃顙魚屬溫水性魚類,生長于水體底層,生存溫度6~38℃,適宜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規(guī)魚類略差。因此,養(yǎng)殖黃顙魚的池塘應符合以下條件。 [8]
水深適宜:水體要有一定深度,必須達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過于強烈,不適合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生活習性。 [8]
水源充足:池塘必須有穩(wěn)定、充足、無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優(yōu)質水源供應。 [8]
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備的進、排水系統(tǒng),排灌自如,建有可靠的進、排水口,配套建設網(wǎng)具等攔魚設施。 [8]
底質良好: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魚類捕撈,池塘底質以沙質土,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須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 [8]
水質良好:水質要求符合養(yǎng)殖用水標準,黃顙魚喜歡清澈潔凈水質,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體有活水常年流動。池塘面積適宜,配備增氧機、抽水機、投餌機、養(yǎng)殖漁船等機械設備。 [8]
黃顙魚是無鱗魚,對環(huán)境要求嚴格,對許多敏感,必須保持養(yǎng)殖環(huán)境優(yōu)良,水質良好,減少病害。 [8]
嚴格清塘:無論是新、舊池塘,都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清塘。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選擇晴好天氣,采取干法清塘,每畝使用生石灰150千克,均勻撒入池底后,用鋤耙勻,使池底泥土與生石灰充分混合,以便徹底殺滅池中病原體、寄生蟲等。 [8]
適時注水:清塘7~10天后,池底經(jīng)過充分曝曬,殺滅各種病原體后,注入優(yōu)質養(yǎng)殖用水,進水口必須設置相應目數(shù)的篩絹進行水體過濾,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及蟲卵進入池內。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放入小魚蝦進行試水,確保后,可將池水加至2米以上,準備放養(yǎng)黃顙魚種。 [8]
施足基肥:魚種放養(yǎng)前,根據(jù)池塘水體情況,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按每畝150~200千克用量施用發(fā)酵腐熟過的有機糞肥,全池均勻潑灑,以培育水體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