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為底棲魚類,棲息于河流、湖泊、溝渠水田、池沼等各種淺水多淤泥環(huán)境水域的底層。晝伏夜出,適應性強,可生活在腐殖質豐富的環(huán)境內。水中缺氧時,能跳躍到水面吞入空氣進行腸呼吸。在水池干涸時,潛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濕潤,便不致死亡。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體長5厘米以下的鰍苗主要攝食動物性餌料,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體長在5-8厘米時,除了攝食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蟲、水蚯蚓外,還攝食高等水生植物、藻類和有機碎屑等,以后逐漸變?yōu)殡s食性魚類,幾乎無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動植物及有機碎屑,都是泥鰍的天然餌料。泥鰍對動物性餌料為貪食,特別愛吃魚卵。親鰍產(chǎn)完卵后,如果不及時取走,往往會把自己產(chǎn)的卵吃掉。泥鰍覓食主要是靠口須來完成,它的5對觸須既是“探測器”幫助尋找食物,又是“過濾器”幫助分揀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棄掉,邊吃食、邊尋找、邊移動。由于泥鰍取食廣泛,所以與其他魚類混養(yǎng)往往能起到“清潔工”的作用。泥鰍白天大多潛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覓食,如果環(huán)境安靜,有時白天也出來活動。據(jù)養(yǎng)殖戶觀察,泥鰍在一晝夜間有兩個明顯的攝食高峰,上午8-9點和下午3-5點。而早晨5點左右為攝食低潮。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況下,泥鰍腸胃中的食物為其體重的8-10%;在繁殖季節(jié),攝食量則更大些,泥鰍不同生長階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樣的。
食用及營養(yǎng):泥鰍肉質細韌,營養(yǎng)價值高。東南亞人民很喜食。 [10] 泥鰍肉質鮮美,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泥鰍肉中含蛋白質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維生素A70IU,維生素B130微克,維生素B2440微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還含一種類似EPA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含有的某些維生素比其他魚類高,如維生素A、C及B族維生素,經(jīng)常食用能提高身體。
選擇向陽、進排水方便、含腐殖質適中的黏質土壤建池塘,面積為3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厘米的防逃設施,用水泥板、磚塊、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壓實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網(wǎng)布沿池塘的四周圍欄,網(wǎng)布下埋置硬土層,水深40-50厘米即可。池底鋪20-30厘米厚的軟泥。池壁要夯實并高出水面30-40厘米,比地面高20-25厘米。在池內近出水口處設一個占池面積5-10%的魚溜(集中魚的地方),魚溜比池底低20-30厘米。進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厘米。簡單說就是進出水口必須設有攔魚網(wǎng)。進水口、溢水口、排水口用密網(wǎng)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傾斜,并設置與排水口相連的魚溜,其面積約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厘米。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覆蓋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