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為底棲魚類,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靜水或緩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溝渠、水庫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適宜的生活水溫為10-32℃,適水溫為22-28℃;當水溫在10℃以下或30℃以上時,泥鰍活動明顯減弱;水溫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時,就潛入泥中停止活動。冬季,泥鰍鉆入淤泥20-30厘米處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溫達10℃以上時,才出來活動。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體長5厘米以下的鰍苗主要攝食動物性餌料,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體長在5-8厘米時,除了攝食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蟲、水蚯蚓外,還攝食高等水生植物、藻類和有機碎屑等,以后逐漸變?yōu)殡s食性魚類,幾乎無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動植物及有機碎屑,都是泥鰍的天然餌料。泥鰍對動物性餌料為貪食,特別愛吃魚卵。親鰍產完卵后,如果不及時取走,往往會把自己產的卵吃掉。泥鰍覓食主要是靠口須來完成,它的5對觸須既是“探測器”幫助尋找食物,又是“過濾器”幫助分揀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棄掉,邊吃食、邊尋找、邊移動。由于泥鰍取食廣泛,所以與其他魚類混養(yǎng)往往能起到“清潔工”的作用。泥鰍白天大多潛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覓食,如果環(huán)境安靜,有時白天也出來活動。據養(yǎng)殖戶觀察,泥鰍在一晝夜間有兩個明顯的攝食高峰,上午8-9點和下午3-5點。而早晨5點左右為攝食低潮。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況下,泥鰍腸胃中的食物為其體重的8-10%;在繁殖季節(jié),攝食量則更大些,泥鰍不同生長階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樣的。
泥鰍苗出膜第2天便開口進食,當飼養(yǎng)3-5天體長7毫米左右,卵黃囊消失,營外源性營養(yǎng),能自由平游時,可下池進入苗種培育階段。泥鰍苗的放養(yǎng)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為宜,有微流水條件的可適增加。同一池中要放養(yǎng)同批卵化、規(guī)格一致的泥鰍苗。經過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長成3-4厘米的泥鰍種,開始有鉆泥習性時即可轉為成鰍養(yǎng)殖。
網箱分為苗種培育箱和成鰍養(yǎng)殖箱兩種。苗種培育箱采用聚乙烯網布做成,面積一般為10-25平方米。成鰍養(yǎng)殖箱采用3米×3米的聚乙烯網片做成,網目為0.5-1厘米,面積約為50平方米。網箱可置放在池塘、河邊、水渠、湖泊等水體。箱底著泥,網箱必須鋪上10-15厘米的泥土或適量的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