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殯"一作停柩解,如《禮記》:"夏后氏葬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兩階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殯"。"葬"作藏解,如《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現在的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哀悼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如果是要運輸遺體回國,流程如下:
1.和外國當地火葬場協議,搬送日程和費用等問題,跟航空公司協議搬送日期等(一般火葬場能夠代理)
2.由當地火葬場對遺體進行防腐處理,并處理遺體防腐證明
3.在我國大使館處理遺體出境許可、遺體證明、處理逝世者護照注銷
4.遺體搬送(搬送時需求 逝世證明書,遺體防腐證明書,遺體出鏡許可證,逝世者的護照復印件)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間運輸遺體之所以貴,主要是遺體的運送一般需求包機方式運送,可想而知,包機將導致本錢非常昂揚。
骨灰安葬方式
1、 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2、 骨灰墻:在墻壁上砌格子,將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閉;
3、 骨灰亭:亭式建筑,亭內、外墻可以存放骨灰,類似骨灰墻寄存;
4、 骨灰廊:彩畫地上長廊,墻內存放骨灰,石板封閉;
5、 骨灰深葬:將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閉,地上為亭;
6、 骨灰林:將骨灰埋入選擇好的樹下,做簡單標記;
7、 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
8、 骨灰撒海:隨時辦理登記手續(xù);
9、海葬:2009年起北京市免費提供骨灰海撒服務,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10、樹葬:將逝者的骨灰安葬于樹下,是“入土為安”的詮釋。
殯葬是人類自然的淘汰,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
作為殯葬的形式、我們通過民俗學和考古學等資料得知。古人從來是將喪事當作一類社會活動乃至娛樂活動來進行的。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在喪事中熱熱鬧鬧地大辦一番,諸如吊唁、巫術、跳尸(娛尸)、唱祭、祈禱、送擯等,盡情地渲泄。后世發(fā)展出飯含、小殆、大殆、喪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國歷朝對此都有許多相應的扎制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