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yōu)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fā)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并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qū)域性特點。這是因為中國的56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xiàn)“大分散、小聚居”之勢。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性大,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huán)境,謀求自身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的服裝服飾。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與水為鄰,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海的怒濤與水鄉(xiāng)的恬靜、下海捕魚與內河下網(wǎng)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裝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處,有的在山腳平壩之地,也是有區(qū)別的;同是以牧業(yè)為主,但東北、華北草場與西北草場和高原上的草場也是不盡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于氣候條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樣。盡管如此,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即與自然生態(tài)條件相適應的特點。在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過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質文化內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的一道道靚麗的服裝服飾風景線。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tǒng)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fā)、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fā)展的縱向差異并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
甜美的粉色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詞,自然也是伴娘禮服不可或缺的顏色。
不過粉色也是一個相對危險的顏色,過于俏麗會帶來不穩(wěn)重感,所以對其鮮艷度和深淺度的控制異常重要。
鮮艷的粉色無疑更增俏麗,所以如果大面積應用時,禮服的款式則應盡量淑女和成熟化;如果想增添粉色的浪漫氣質,可以用絲緞類、露膚度較高的款式加以配合。
也可以在一整身禮服上分別運用深淺不一的粉色,淺粉襯底、艷粉作為局部裝飾也能帶來不流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