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鉆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陜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tài)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陜西長安一帶,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fā)現。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傭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fā)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較粗糙。
春秋戰(zhàn)國
文獻上有零星記載,但實物已無處可見。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雕塑藝術范疇是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云氣、
兵馬俑
兵馬俑
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的雕塑者群體已開始明朗起來,隨著手工業(yè)的發(fā)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yè)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并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
秦代
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zhàn)國的樸實,作品趨于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