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溝通方式,有時候比溝通的內(nèi)容還要重要。我們?nèi)松鷷杂泻芏嗟慕Y(jié)果,就要在原因上找。我們溝通是為了達成溝通的結(jié)果,而不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如果一個人在溝通的時候,只是發(fā)泄了情緒,發(fā)現(xiàn)他只是關心他要講的話,并沒有去換位思考,那這樣的溝通往往都是無效的溝通。無效的溝通還不如不溝通,但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在什么情況下會能意識到呢?就兩種情況一種就是通過學習,通過別人的案例知道了自己溝通的問題。第二就是痛苦,很多人是在痛苦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痛苦本身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它讓我們進入了反思。一個人的語言模式呢,他跟很多方式有關。特別是跟小時候和父母的講話形式有關,所以現(xiàn)在很多的父母已經(jīng)開始學習了。 我覺中國人一代比一代要強,不斷地進化,不斷地提高語言上的方式。我看現(xiàn)在年輕人開頭語“請”“謝謝”不好意思“用的就會越來越多了。所以我有一個建議,第一個是要了解溝通的方式比溝通內(nèi)容還要重要,第二怎么溝通呢?就是換位思考。如果這個時候我是孩子,我是不是希望父母用這樣的話跟我來說?如果不希望,就不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跟你的孩子來說。如果還是說了那就是換位思考能力不夠。 家里特別親近的人想要說服是很難的,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了。說話的語氣啊,你的改變就是對他最大的影響。慢慢引導他,首先一定要給他好處,比如說比較溫和的,更加鼓勵她的。帶來了好處呢,就是影響家人學習。學習可以改變命運。不斷地告訴孩子學習很重要,就是要自己去學習。 我們對學習的理解,經(jīng)常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終身學習。一生都在學習。這個思維如果沒有,小學中學大學都是為了學而學,但沒法學以致用,所以好多家長要學習,學習改變命運。